宇宙密码!西方顶级思想家对《易经》的赞叹
发布时间:2021-04-19 22:54:53
宇宙密码!西方顶级思想家对《易经》的赞叹...
宇宙密码!西方顶级思想家对《易经》的赞叹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元典,有人认为它属于儒家,有人认为它属于道家,我却认为它是百家之源,否则便不足以囊括它的博大深邃。正因为这样的地位,西方哲学界和科学界也早就关注到了《易经》,且对其充满赞叹的不在少数。
比如克里斯多朵夫•巴特克就曾说:“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地球所有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紧密吻合。”美国的CARY FBAYE为《易经》作的序则说:“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便是中国《易经》。”理由是西方科学方面的成果很快就会被推翻,而中国《易经》则屹立了几千年依然没被摸透。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也认为,《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二进制等思想,启发科学家们发明了计算机,现代知识经济革命也正受惠于此,并拥有西方人日常生活决策指南的巨大现代价值。
而即使是西方最顶级的那些大师,也不乏《易经》的赞叹者。
莱布尼茨对《易经》的赞叹:宇宙语言。
莱布尼茨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线哲学家和数学家,与牛顿各自独立发明微积分,拓扑学的提出者,作为计算机基础的“二进制”的主要发现者,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是最早且最为广泛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欧洲人之一,且对中国文化抱有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赞颂。
首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江湖传闻已久的莱布尼茨是受到《易经》启发才发明了二进制的说法,其实是假的。首先二进制并非莱布尼茨发明,在他之前就有哈利奥特和卡瓦利埃里提到过,莱布尼茨只是重新发现、系统阐释并最终发扬光大了它。然后莱布尼茨是先开始思考二进制后,才看到了传教士带回的《易经》。
但莱布尼茨的确认为,《易经》中的“阴阳”思想与自己的二进制不谋而合,是他的二进制思想的“中国版”。且知道《易经》的核心思想正是二进制后,一直以为二进制是自己独创出来的莱布尼茨,也受到了更大的鼓舞。
既然如此,不用看别的,只看莱布尼茨对二进制的评价,也就等同于对《易经》的评价了。且看他当初关于二进制的手稿中的话:“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范,因为,一切都来自上帝。”他还断言:“二进制乃是具有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在它1697年献给奥古斯特公爵的纪念章上,镌刻的话是拉丁文的“从虚无创造万有,用1就够了”,显示出他对二进制的极大偏爱。
对此,拉普拉斯在他的名著《概率的哲学探讨》中这样评价:“莱布尼茨在他的二进制算术中,看出了创造万物的影像……他想象:1代表上帝,0代表混沌。上帝由混沌中创造出世界万物,正如在他的记数法中用1和0代表一切的数一样。这个观念太让莱布尼茨喜欢了。”
这些话,到处飘荡着易经术数及其神秘内涵的影子。在1703年的法国皇家科学院备忘录上,莱布尼茨发表了《二进制运算的解释》,所用的例子里,便有伏羲先天八卦图和0——7八个数字的二进制表示的对应。这曾在18世纪初的欧洲知识界引起轰动,1705年甚至有人撰文称:“中国人失去了六爻的真正意义,一位欧洲天才为他们重新发现了这一知识。”
莱布尼茨将二进制看作“宇宙语言”,但他的二进制系统却无法与后天八卦图建立联系,他只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八卦图的内涵远非二进制数系可以完全模拟。莱布尼茨二进制的伟大意义,则被现代飞跃式发展的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络所证实——它们的信息处理和传输,运用的正是二进制表示和算法。
黑格尔对《易经》的赞叹:怎么可能。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巅峰和集大成者(德国古典哲学则是西方哲学史的主要枢纽),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举世公认的辩证法和逻辑学大师。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主要来源就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曾专门论述中国哲学;在对中国哲学的专门论述中,又曾专门论述《易经》。需要说明的是,黑格尔对中国和印度哲学是很不以为然的,认为“中国人和印度人一样,在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声名,但无论他们文化上的声名如何大、典籍的数量如何多,在进一步的认识之下,就都大为减低了”。尽管如此,他对《易经》仍然不乏溢美之词。
在论述易经哲学的一开始,他就不无惊讶地说道:“第二件须要注意的事情是,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并认为《易经》是这类思想的基础。这种惊讶大概源于他已经习惯于认为,所谓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是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专属圣域,是真正的高明的哲学。看来,要不是有《易经》,中国哲学就要被他从头到尾瞧不起了。
在对《易经》的简要介绍中,不时穿插着黑格尔的评论和赞叹。谈到《易经》的卦爻符号,黑格尔认为“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并补充说“中国人不仅停留在感性的或象徵的阶段”。也许是由于不甘心,中国人怎么也能搞德国人这样高深崇高的哲学呢?所以又说:“我们必须注意——他们也达到了对于纯粹思想的意识,但并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层面。”原因是没有经过概念化和思辨地思考。黑格尔无法明白,《易经》的象数思维,是一种更能抓住抽象本质同时又能囊括更加丰富博大内涵的方式。
黑格尔对东方哲学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只停留在泛泛而谈的阶段。假如他能放下偏见,对《易经》必会有更深的赞叹。因为易经对天地精神的模拟、高度而深刻的抽象性和本质性以及内在的阴阳模式,无不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抽象的逻辑、范畴和理智,以及辩证法系统,有着高度的共通性。
所以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我实在莫辩真假——黑格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
荣格对《易经》的赞叹:不是谁都有资格用。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20世纪心理学尤其是潜意识心理学领域最卓越、最具影响的大师,分析心理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师徒两人后因观点分歧而分道扬镳。我们所熟知的“情结”以及“内向”、“外向”等心理学概念,正是他提出的。
荣格曾说过一句话,正好能回应黑格尔:“假如我们想彻底了解这本书,当务之急是必须去除我们西方人的偏见。”深入了解过中国文化的他,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像中国人这样天赋异禀而又聪慧的民族,居然没有发展出我们所谓的科学,这真是奇怪。”
荣格对《易经》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曾进行过认真而深入地研究。与莱布尼茨关注数理和黑格尔关注哲学不同,荣格最感兴趣的,是《易经》的占卜系统。但是,荣格真正关注的并非是算命,抱有的并非普通人欲知吉凶的心态,而是试图揭开易经占卜的准确性当中那深邃的秘密——对此他坚信不疑。
正因为这种深信不疑,他提出了自己带有神秘色彩的“同时性原理”。这个原理举例说来,便是你梦见的事情在现实里发生了,你预感到的事情真实发生了,你在至亲之人遭遇不幸时产生了心灵感应……这些都是真实存在而且有着深邃道理的,这种道理,便是荣格称之为“同时性原理”的超越因果性的存在。
对于很多西方汉学家和颇有成就的中国学者将易经占卜看作“一些过时的咒语集”,荣格是不满的,而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些人士有时也承认他们曾向算命的相士——通常是道教的道士——请求占卜。这样做当然‘了无意义’,但非常怪异的是:所得的答案竟然和问者心理学上的盲点极度地吻合。”不动声色之中,尽是否定甚至嘲讽。
所以适合运用易经占卜的人群,他做了明确地规定:“《易经》彻底主张自知,而达到此自知的方法却可能百般受到误用,所以个性浮躁、不够成熟的人士,并不适合使用它,知识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也不适宜。只有深思熟虑的人士才恰当,他们喜欢沉思他们所做的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这等于明确在说,说易经占卜扯淡,那只是你不够资格碰。
别以为荣格作出这样的判断、讲出这些话并公之于众,是简单和容易的——这在当时高扬科学精神的西方,是极为反叛而逆潮流的,所以他是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和鼓着勇气的。不然,他不会这样说——“想要进入《易经》蕴含的遥远且神秘之心境,其门径绝对不容易找到。假如有人想欣赏孔子、老子他们思想的特质,就不当轻易忽略他们伟大的心灵,当然更不能忽视《易经》是他们灵感的事情。以前我绝不敢公开表露出来,现在可以冒这个险,因为我已八十几岁了,民众善变的意见对我几乎已毫无作用。古老的大师的思想比西方心灵的哲学偏见,对我来说价值更大。”假若真的一点不顾虑,我想他不会郑重说出这点。
荣格对《易经》的总体判断是怎样的呢?那句话实在是太好了:《易经》的精神对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昼;对另外一些人,则晞微如晨光;对于第三者而言,也许就黝暗如黑夜。不喜欢它,最好就不要去用它;对它如有排斥的心理,则大可不必要从中灵求真理。
常见为《易经》辩护的慷慨激愤,却少见荣格这样淡然中流露出的彻底自信。而他还是一名外国人,这大概是应该令我们惭愧的吧。
结语:说到西方大师与《易经》的渊源,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便是20世纪量子物理学大师玻尔。玻尔从没提到过《易经》,肯定也没看过,他只是做了一件事——将“太极图”作为族徽。事情的背景是,因为玻尔在量子力学上的巨大贡献,丹麦国王决定破格授予他通常只颁发给王室成员或外国元首的荣誉勋章,而他需要提供一个族徽图案。这个图案,他选择了太极图。这是因为,他一生最得意的成就是发现了“并协原理”,这个原理与《易经》中的“阴阳互补”原理,有着内在的深刻共通性,而且这个原理的别称正是“互补原理”。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那种源自心灵深处和万物本源层面的相通了,其他不过只是形式。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元典,有人认为它属于儒家,有人认为它属于道家,我却认为它是百家之源,否则便不足以囊括它的博大深邃。正因为这样的地位,西方哲学界和科学界也早就关注到了《易经》,且对其充满赞叹的不在少数。
比如克里斯多朵夫•巴特克就曾说:“易经令人惊奇地接近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地球所有的生命秘密同易经的结构紧密吻合。”美国的CARY FBAYE为《易经》作的序则说:“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便是中国《易经》。”理由是西方科学方面的成果很快就会被推翻,而中国《易经》则屹立了几千年依然没被摸透。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也认为,《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二进制等思想,启发科学家们发明了计算机,现代知识经济革命也正受惠于此,并拥有西方人日常生活决策指南的巨大现代价值。
而即使是西方最顶级的那些大师,也不乏《易经》的赞叹者。
莱布尼茨对《易经》的赞叹:宇宙语言。
莱布尼茨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线哲学家和数学家,与牛顿各自独立发明微积分,拓扑学的提出者,作为计算机基础的“二进制”的主要发现者,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被誉为17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是最早且最为广泛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欧洲人之一,且对中国文化抱有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赞颂。
首先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江湖传闻已久的莱布尼茨是受到《易经》启发才发明了二进制的说法,其实是假的。首先二进制并非莱布尼茨发明,在他之前就有哈利奥特和卡瓦利埃里提到过,莱布尼茨只是重新发现、系统阐释并最终发扬光大了它。然后莱布尼茨是先开始思考二进制后,才看到了传教士带回的《易经》。
但莱布尼茨的确认为,《易经》中的“阴阳”思想与自己的二进制不谋而合,是他的二进制思想的“中国版”。且知道《易经》的核心思想正是二进制后,一直以为二进制是自己独创出来的莱布尼茨,也受到了更大的鼓舞。
既然如此,不用看别的,只看莱布尼茨对二进制的评价,也就等同于对《易经》的评价了。且看他当初关于二进制的手稿中的话:“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范,因为,一切都来自上帝。”他还断言:“二进制乃是具有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在它1697年献给奥古斯特公爵的纪念章上,镌刻的话是拉丁文的“从虚无创造万有,用1就够了”,显示出他对二进制的极大偏爱。
对此,拉普拉斯在他的名著《概率的哲学探讨》中这样评价:“莱布尼茨在他的二进制算术中,看出了创造万物的影像……他想象:1代表上帝,0代表混沌。上帝由混沌中创造出世界万物,正如在他的记数法中用1和0代表一切的数一样。这个观念太让莱布尼茨喜欢了。”
这些话,到处飘荡着易经术数及其神秘内涵的影子。在1703年的法国皇家科学院备忘录上,莱布尼茨发表了《二进制运算的解释》,所用的例子里,便有伏羲先天八卦图和0——7八个数字的二进制表示的对应。这曾在18世纪初的欧洲知识界引起轰动,1705年甚至有人撰文称:“中国人失去了六爻的真正意义,一位欧洲天才为他们重新发现了这一知识。”
莱布尼茨将二进制看作“宇宙语言”,但他的二进制系统却无法与后天八卦图建立联系,他只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八卦图的内涵远非二进制数系可以完全模拟。莱布尼茨二进制的伟大意义,则被现代飞跃式发展的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络所证实——它们的信息处理和传输,运用的正是二进制表示和算法。
黑格尔对《易经》的赞叹:怎么可能。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巅峰和集大成者(德国古典哲学则是西方哲学史的主要枢纽),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举世公认的辩证法和逻辑学大师。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主要来源就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
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曾专门论述中国哲学;在对中国哲学的专门论述中,又曾专门论述《易经》。需要说明的是,黑格尔对中国和印度哲学是很不以为然的,认为“中国人和印度人一样,在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声名,但无论他们文化上的声名如何大、典籍的数量如何多,在进一步的认识之下,就都大为减低了”。尽管如此,他对《易经》仍然不乏溢美之词。
在论述易经哲学的一开始,他就不无惊讶地说道:“第二件须要注意的事情是,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并认为《易经》是这类思想的基础。这种惊讶大概源于他已经习惯于认为,所谓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是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专属圣域,是真正的高明的哲学。看来,要不是有《易经》,中国哲学就要被他从头到尾瞧不起了。
在对《易经》的简要介绍中,不时穿插着黑格尔的评论和赞叹。谈到《易经》的卦爻符号,黑格尔认为“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并补充说“中国人不仅停留在感性的或象徵的阶段”。也许是由于不甘心,中国人怎么也能搞德国人这样高深崇高的哲学呢?所以又说:“我们必须注意——他们也达到了对于纯粹思想的意识,但并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浅薄的思想层面。”原因是没有经过概念化和思辨地思考。黑格尔无法明白,《易经》的象数思维,是一种更能抓住抽象本质同时又能囊括更加丰富博大内涵的方式。
黑格尔对东方哲学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只停留在泛泛而谈的阶段。假如他能放下偏见,对《易经》必会有更深的赞叹。因为易经对天地精神的模拟、高度而深刻的抽象性和本质性以及内在的阴阳模式,无不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抽象的逻辑、范畴和理智,以及辩证法系统,有着高度的共通性。
所以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我实在莫辩真假——黑格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
荣格对《易经》的赞叹:不是谁都有资格用。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20世纪心理学尤其是潜意识心理学领域最卓越、最具影响的大师,分析心理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师徒两人后因观点分歧而分道扬镳。我们所熟知的“情结”以及“内向”、“外向”等心理学概念,正是他提出的。
荣格曾说过一句话,正好能回应黑格尔:“假如我们想彻底了解这本书,当务之急是必须去除我们西方人的偏见。”深入了解过中国文化的他,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像中国人这样天赋异禀而又聪慧的民族,居然没有发展出我们所谓的科学,这真是奇怪。”
荣格对《易经》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曾进行过认真而深入地研究。与莱布尼茨关注数理和黑格尔关注哲学不同,荣格最感兴趣的,是《易经》的占卜系统。但是,荣格真正关注的并非是算命,抱有的并非普通人欲知吉凶的心态,而是试图揭开易经占卜的准确性当中那深邃的秘密——对此他坚信不疑。
正因为这种深信不疑,他提出了自己带有神秘色彩的“同时性原理”。这个原理举例说来,便是你梦见的事情在现实里发生了,你预感到的事情真实发生了,你在至亲之人遭遇不幸时产生了心灵感应……这些都是真实存在而且有着深邃道理的,这种道理,便是荣格称之为“同时性原理”的超越因果性的存在。
对于很多西方汉学家和颇有成就的中国学者将易经占卜看作“一些过时的咒语集”,荣格是不满的,而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些人士有时也承认他们曾向算命的相士——通常是道教的道士——请求占卜。这样做当然‘了无意义’,但非常怪异的是:所得的答案竟然和问者心理学上的盲点极度地吻合。”不动声色之中,尽是否定甚至嘲讽。
所以适合运用易经占卜的人群,他做了明确地规定:“《易经》彻底主张自知,而达到此自知的方法却可能百般受到误用,所以个性浮躁、不够成熟的人士,并不适合使用它,知识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也不适宜。只有深思熟虑的人士才恰当,他们喜欢沉思他们所做的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这等于明确在说,说易经占卜扯淡,那只是你不够资格碰。
别以为荣格作出这样的判断、讲出这些话并公之于众,是简单和容易的——这在当时高扬科学精神的西方,是极为反叛而逆潮流的,所以他是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和鼓着勇气的。不然,他不会这样说——“想要进入《易经》蕴含的遥远且神秘之心境,其门径绝对不容易找到。假如有人想欣赏孔子、老子他们思想的特质,就不当轻易忽略他们伟大的心灵,当然更不能忽视《易经》是他们灵感的事情。以前我绝不敢公开表露出来,现在可以冒这个险,因为我已八十几岁了,民众善变的意见对我几乎已毫无作用。古老的大师的思想比西方心灵的哲学偏见,对我来说价值更大。”假若真的一点不顾虑,我想他不会郑重说出这点。
荣格对《易经》的总体判断是怎样的呢?那句话实在是太好了:《易经》的精神对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昼;对另外一些人,则晞微如晨光;对于第三者而言,也许就黝暗如黑夜。不喜欢它,最好就不要去用它;对它如有排斥的心理,则大可不必要从中灵求真理。
常见为《易经》辩护的慷慨激愤,却少见荣格这样淡然中流露出的彻底自信。而他还是一名外国人,这大概是应该令我们惭愧的吧。
结语:说到西方大师与《易经》的渊源,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便是20世纪量子物理学大师玻尔。玻尔从没提到过《易经》,肯定也没看过,他只是做了一件事——将“太极图”作为族徽。事情的背景是,因为玻尔在量子力学上的巨大贡献,丹麦国王决定破格授予他通常只颁发给王室成员或外国元首的荣誉勋章,而他需要提供一个族徽图案。这个图案,他选择了太极图。这是因为,他一生最得意的成就是发现了“并协原理”,这个原理与《易经》中的“阴阳互补”原理,有着内在的深刻共通性,而且这个原理的别称正是“互补原理”。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那种源自心灵深处和万物本源层面的相通了,其他不过只是形式。
- 上一篇: 诸葛亮刘伯温最著名的四大预言
- 下一篇:快速判断“此地”风水是否可用